臺灣1895
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,清王朝壹步步走向衰敗,西方列強紛至踏來,他們貪婪地掠奪這個東方古國的資源與財富。與此同時,隔海相望的日本不再甘心於西方列強之後,也把覬覦的目光投向了貧弱落後的大清國,臺灣島成為了他們對華侵略的第壹目標??????
就在日本覬覦我臺灣寶島的同時,西方列強之壹的法國已經付諸行動了。
1884年(光緒十年),法國欲吞越南,進而奪我西南。清廷畏於壓力,準備放棄安南,撤回鎮南關外軍隊。而出身天地會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,為保桑梓,拒不聽旨撤兵,率領子弟兵大破法軍。
閑曹小官唐景崧久嘆用武無地報國無門,自告奮勇,要求去安南冒險傳旨。然而當他目睹黑旗軍戰績後,熱血沸騰,拋棄了撤軍使命,與劉永福並肩戰鬥。並說服兩廣總督張之洞,爭取了軍餉軍械。
壹文壹武同心協力,捷報頻頻。大捷諒山,力斬法軍司令官安鄴、李安國。
李鴻章懷有私心,匿捷不報,壹意與法國構和。朝廷上下不知安南真實情況,舉棋難定。
法國敗於安南,組成無畏艦隊進攻福建馬江,馬江水師盡喪。法軍進而封鎖臺灣海峽,奪取了澎湖列島。並欲攻占基隆,欲以作為籌碼,逼清廷就範。
退歸林下的淮軍老將劉銘傳臨危受命,毅然渡海。協調了在臺湘淮各軍,解除宿怨,同心對敵。使法軍進奶退維谷。直至擊斃法軍總司令、海軍中將孤拔,大獲全勝。
陸戰海戰,兩線皆捷。
然而,當國大臣李鴻章卻匿捷不報,反而有意誇大法國實力,渲染失敗論調。促使朝廷倉皇簽下不平等條約。使這場中法戰爭“不敗而敗”。引起朝野扼腕,壯士長嘆。
恭親王為首的軍機處成為替罪羊,“全班斥退”。代以年青好勇的醇親王。清廷接受左宗棠、張之洞等封疆大吏建議,臺灣建省,並以劉銘傳為首任巡撫。
唐景崧因功升任臺灣道,成為僅次於巡撫的行政首長。而劉永福則率領黑旗弟兄改編的官軍,擔任南澳島總兵。
南澳島地處汕頭海外,正處於臺灣海峽的“喇叭口”。是廣東唯壹的海島縣。總兵轄廣東營和福建營兩營,負責澎湖列島的治安。南澳島上留有戚繼光、鄭成功等先賢的遺跡。在清廷看來,這是苦差,又可防範劉永福的“反骨”。而劉永福卻求仁得仁、以苦為樂。他與昔日戰友唐景崧相約:妳建臺灣,我保臺灣!
轉眼十年。臺灣已日新月異,百業俱興。劉銘傳卻因老病而退仕回安徽故裏。邵友濂繼任。
此時,北方風雲大變。日本野心畢露,侵占清朝屬國朝鮮後,得寸進尺。海陸兩路進攻中國。
身為直隸總督又兼北洋水師統帥的李鴻章壹味保存實力,首鼠兩端,把希望寄托於列強議和,終於使水師全軍覆沒。
日軍兵臨城下,清廷無奈,只得派邵友濂赴日求和,又被拒絕。李鴻章則以全權大臣前往馬關,簽訂了屈辱的賣國條約《馬關條約》。除賠兵費兩萬萬兩白銀,並割讓遼東半島和臺灣全島。
消息傳來,群情激憤。臺灣軍民,誓死保臺。
唐景崧正在繼邵友濂代理臺灣巡撫,舉足輕重。由壹介書生而為封疆大吏,更是彌足珍惜。他連連上書朝廷,要求收回成命。張之洞等大臣也極力進行外交斡旋,力保臺灣。但是換來的只是朝廷每天的嚴旨申斥。“顧全大局,維持原議”。
劉銘傳要求回臺保臺,泣血而死。
劉永福率軍毅然渡臺,“幫辦臺灣軍務”。擁立唐景崧為總司令,反對割臺,與日軍決戰。然而,這壹對抗法的昔日戰友,想法已經有別如天壤。唐景崧要保來之不易的官祿,只能唯朝命是從。他偷偷內渡,跑回大陸。而劉永福以疆土、百姓為重,不懼危命,團結臺灣誌士徐驤、林氏和廣大同胞,堅決血戰保臺。他們寸土必爭,處處為戰,擊斃了日本的阿部親王......
臺灣淪陷了,但臺灣人民抗擊日軍的鬥爭延續多年。回歸祖國的信念壹如既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