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片刻畫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韓國鄉村,窮學生為了繼續學業,老父親只好把WEI壹的財產老黃牛賣掉。這樣壹位與土地為伴,說不出壹句漂亮話的老父親能夠勾起世界上任何地方人的鄉愁。
堅持把農活幹得漂亮就是完整人生的傳統觀念的文盲父親,在極其貧困的芝環境下也想敵把學業繼續的兒子,結果父親為了實現兒子的讀書夢把號稱全家的1號財產:黃牛賣掉了。
“家庭作業應該是計劃在白天完成的吧?怎麽都半夜了,還在忙乎著!”正緊張備戰著初中升學考試的基洙被父親咬喝著,基洙是學校成績名列前茅的優等生。但是農民父親卻固執地認為只要做好本分——把農活莊稼幹好,認識基本的朝鮮文字就可以,對把時間過多地用在學習上的兒子發起了脾氣。基洙對這樣的父親敢怒不敢言。當時基洙正和學校的老師同學們壹起準備著演劇表演的排練。到了農活時間卻依然不見兒子身影,父親連忙來到學校尋找,並堅決要帶孩子們離開。拿父親沒法子的基洙急中生智,說服夥伴們中斷排練,在臨時搭建的舞臺上表演,讓村民們領略到演劇獨特的魅力,喧囂的村民意外地寂靜下來:欣賞孩子們的表演。父親終於同意基洙繼續進學,因為他發現了比單純埋頭苦幹更重要的事情,並打算賣掉壹直認為最珍貴的東西……
花絮也許大多數沁人都有過關於總是愛板著臉,不茍言笑的父親“可怕”的記憶,因為這樣而對父親的那個“愛”字說不出口的孩子們在觀看本片後熱淚盈眶。《父親》刻畫了壹位壹輩子為家人付出的父親。影片以20世紀70年代的韓國平和的小山村為背景,圍繞壹個13歲少年升學話題展開故事。生於70年代的韓國人,對於童年時代有著共同的回憶:想每天都能吃上盛滿肉和蔬菜的米飯,和夥伴們在小河邊嬉戲,很希望把學業繼續下去卻因為家裏經濟的拮據而不得不輟學。2009年上半年,在《牛鈴之聲》公映的影院裏,看到了壹幕幕珍奇的風景:從10多歲的少年到年過6旬的老人,觀客的年齡層令人印象深刻。《父親》則是為40代、60代的人——中壯年層深埋在心底的鄉愁和對童年的懷念之情而制作的,也在時過境遷後重新審視當時敏感而沈重的教育問題。
本片的制作費只有不到5億韓元,談到全劇組裏最應拿到最高片酬的演員是誰時,大家幾乎眾口壹詞,推舉片中的“黃牛”。在拍攝片裏的父親決定賣掉共事多年的“同誌”——老黃牛,與它進行最後的對話的場面時,黃牛好像也感受到主人公復雜不舍的心事壹樣,竟然流下了奇跡般的眼淚!在場的演員和工作人員們都為其用心的演出而齊齊鼓掌。
“牛”對於祖祖輩輩生活在田間的農民有著特殊的意義,本片和《牛鈴之聲》壹樣,刻畫了常年在農民身邊勤勉勞作的牛與人類深厚的情感牽絆。為了孩子的未來,不得不忍痛與它分離的父親體現了壹種無言而偉大的愛。
另外,2003年由車勝元、邊熙奉主演的影片《我的老師金先生》講述江原道深山裏老師和孩子們的感人故事,至今讓人難忘。《父親》則把舞臺移到全羅道,片裏的鄉村學校只有不到20人的學生,在這樣貧瘠的土壤裏,鼓勵學生們將讀書路繼續下去的老師們動人身姿。出演該片的小演員們全都是第壹次觸電大銀幕,在幸福的現代大都市背景下成長的他們,對70年代的童年壹無所知,劇組通過壹系列的選撥最終選定啟用的演員。在片裏,能看到他們最自然真實的表演。
劇本結合了制片公司代表和導演裴海成個人實際的生活經歷,從夏季農忙期到下雪的冬天農閑期,劇組去到全羅南道、順天等還保留有20世紀70年代生活風氣的地方進行實地拍攝。